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新万博安卓版下载 > 新闻动态 > 《二十四茶品·西湖龙井》:香沁兰蕙,味澹太清

《二十四茶品·西湖龙井》:香沁兰蕙,味澹太清

发布日期:2025-08-07 07:12    点击次数:141
图片 《二十四茶品》:月印千江水,人在草木间 一 龙井 翠岫凝烟 风篁岭上,云腴初萌。 雀舌未展,龙泓已澄。 素手焙霜,青瓷泻玉。 一啜春晓,万象空明。 香沁兰蕙,味澹太清。 西子烟波,尽入瓯心。 “风篁岭上,云腴初萌。雀舌未展,龙泓已澄” 。 从山场基因到鲜叶形态,从泉水灵韵到工艺初心,既写了龙井的自然禀赋又写了它的人文底蕴。 “风篁岭上”四字,直指西湖龙井的核心命脉——山场韵味。风篁岭并非泛指西湖群山,而是特指狮峰山下、龙井村旁的核心产区,属西湖龙井“狮、龙、云、虎、梅”五大名山场之首。此...

图片

《二十四茶品》:月印千江水,人在草木间

龙井

翠岫凝烟

风篁岭上,云腴初萌。

雀舌未展,龙泓已澄。

素手焙霜,青瓷泻玉。

一啜春晓,万象空明。

香沁兰蕙,味澹太清。

西子烟波,尽入瓯心。

“风篁岭上,云腴初萌。雀舌未展,龙泓已澄” 。

从山场基因到鲜叶形态,从泉水灵韵到工艺初心,既写了龙井的自然禀赋又写了它的人文底蕴。

“风篁岭上”四字,直指西湖龙井的核心命脉——山场韵味。风篁岭并非泛指西湖群山,而是特指狮峰山下、龙井村旁的核心产区,属西湖龙井“狮、龙、云、虎、梅”五大名山场之首。此地背靠北高峰,面朝西湖,常年云雾缭绕(年雾日超200天),漫射光充足,昼夜温差大,能促使茶树积累更多氨基酸(鲜味物质)和芳香物质,减少苦涩的茶多酚。土壤为“白沙土”,含石英砂与腐殖质,透气性极佳,茶树根系可深入岩层吸收矿物质,这正是龙井“岩骨花香”的源头。

风篁岭的茶史可追溯至唐代,陆羽《茶经》曾载“杭州临安、于潜二县生天目山,与舒州同”;宋代苏轼在此种茶写诗,题“风篁岭”石刻于崖壁,留下“从来佳茗似佳人”的千古绝唱;清代乾隆南巡时,在风篁岭狮峰山下钦点“十八棵御茶”,使此地成为龙井“正统”的象征。“风篁岭上”四字,不仅是地理坐标,更是千年茶文化的背书。

“云腴初萌”精准捕捉了龙井鲜叶的形态与时节之机,暗藏“好茶从源头开始”的真理。“云腴”,茶芽的雅称与品质象征。“云腴”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卢仝《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》,以“云端脂膏”喻茶芽的珍贵。龙井选用的“云腴”特指当地群体种(如“老龙井”“群体种”)的春芽,这类传统茶种虽产量低,但氨基酸含量高、香气层次丰富,远胜现代扦插品种。明代《茶疏》曾言“龙井之美,首在芽嫩”,“云腴”二字恰是对这种“嫩”的极致赞美。“初萌”严格限定了采摘时间——必须是春季茶树第一轮萌发的嫩芽,且以“明前”(清明节前)为最佳。此时气温低,茶树生长缓慢,芽头饱满如珠,内含物质(氨基酸、咖啡碱、芳香物质)比例均衡,冲泡后鲜爽回甘,无苦涩感。若错过“初萌”,芽叶舒展、纤维变粗,风味便会大打折扣,故老茶人有“明前龙井贵如金”之说。这“初萌”二字,藏着古人“顺时而取”的生活智慧。

“雀舌未展”不仅写鲜叶之美,更暗合龙井制作工艺的初心。“雀舌”,鲜叶形态的严苛标准:龙井采摘讲究“一芽一叶”或“一芽二叶初展”,此时芽头如雀鸟之舌般小巧圆润,叶片未完全舒展(“未展”),芽叶连枝、色泽嫩绿。这种形态并非刻意挑剔,而是工艺所需——扁平挺直的成品龙井,正是以“未展”的嫩梢为原料,若叶片过展、芽头过老,炒制时易破碎,难以成形。清代《浪迹续谈》记载龙井采摘“必以指掐断,不以刀剪,恐伤茶气”,可见对“雀舌未展”形态的极致追求。

群体种茶树芽头偏小、节间短,自然长成“短胖雀舌”;而外地引种的品种(如“龙井43号”)芽头偏长,虽产量高,却少了“雀舌”的憨态与鲜爽。“未展”二字,实则是对“地道山场和传统品种”的双重强调。

“龙泓已澄”将龙井的“水韵”与“茶魂”相连,揭示“好茶需好水”的传统。“龙泓”即龙井村旁的龙井泉,属西湖名泉,因“泉从石出,澄碧甘洌”闻名。清代《浪迹续谈》载其水“色白味甘,挹之无滓,可直饮”,乾隆南巡时曾亲品此泉,御题“玉泉趵突”,并取水烹茶,使“龙泓水配龙井茶”成为经典范式。泉水的“澄”不仅是视觉特征,更暗示水质软、矿物质含量适中,能最大程度激发龙井的鲜爽香气,避免硬水导致的茶汤苦涩或浑浊。

“澄”字有双重含义——既写龙泓泉水的清透,也暗喻龙井茶汤的澄澈。好的龙井冲泡后“清汤绿叶”,叶底嫩绿明亮,茶汤在杯中如“龙泓活水”般剔透,这既源于鲜叶的纯净(“云腴初萌”),也依赖泉水的清冽(“龙泓已澄”)。古人云“茶性必发于水,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,茶亦十分;八分之水遇十分之茶,茶只八分”,“龙泓已澄”正是对这种“水养茶”关系的诗意表达。

正如茶人所言:“龙井的鲜爽,是风篁岭的云雾吻出来的;龙井的清甜,是龙泓泉的活水养出来的;龙井的风骨,是千年文化浸出来的。”

“素手焙霜,青瓷泻玉。一啜春晓,万象空明” 。

“素手焙霜”四字,道尽西湖龙井“三分天赋,七分工艺”的真谛,是对传统炒茶技艺的描摹。“素手”特指茶农徒手炒茶的传统——龙井制作的核心工序“炒青”(分“杀青”“辉锅”两步)必须手工完成,且需“裸手入锅”。铁锅温度高达200℃以上,茶农需凭手感控制翻炒力度与频率:杀青时快速翻炒,破坏茶叶氧化酶活性,锁住鲜爽;辉锅时放慢节奏,将茶叶压平成形,同时激发香气。这双“素手”既要耐高温,又要感知茶叶的细微变化(如含水量、软硬度),所谓“十年磨一剑,炒茶看火候”,“素手”二字正是对这种“经验型工艺”的敬意。

“焙霜”形容炒好的干茶形态——龙井成品扁平挺直、匀整光滑,表面因高温炒制析出的天然蜡质,在光下泛着淡淡“白霜”,故称“焙霜”。这层“霜”不仅是视觉标志,更锁住了茶叶的香气与滋味。同时,“焙霜”也暗指炒茶激发的独特香气:通过高温转化,鲜叶中的芳香物质(如芳樟醇、香叶醇)释放,形成龙井标志性的“板栗香”“豆香”,似经“霜打”后更显清雅。传统工艺中,“霜色匀、香气纯”是判断龙井品质的重要标准,这背后是茶农“宁可少出一斤茶,不减一分火候”的坚守。

“青瓷泻玉”转向品饮环节,展现龙井的视觉之美与水茶交融的意境。 龙井属绿茶,宜用青瓷杯或玻璃杯冲泡,“青瓷”尤为传统——青瓷胎质细腻、釉色温润(如越窑秘色瓷),既不吸收茶香,又能衬托龙井“清汤绿叶”的美感。更重要的是,青瓷导热性适中,可避免高温烫坏茶叶,保持茶汤鲜爽。古人云“茶性洁,宜用洁器”,青瓷的素雅与龙井的清和相得益彰,尽显“雅器配佳茗”的审美追求。

“泻玉”形容茶汤倾泻时的状态——龙井冲泡后,茶汤清澈透亮,如“玉液”从青瓷杯中缓缓流出,色泽嫩绿或浅黄,叶底在水中舒展如雀舌,“色绿、香郁、味甘、形美”四绝尽现。这“玉”般的茶汤,既是对水质(如“龙泓泉”)的赞美,也是对茶叶品质的印证:唯有鲜叶嫩、工艺精,才能冲出如此澄澈甘活的茶汤,所谓“茶清如露,水洁如玉”,正是此意。

“一啜春晓”捕捉龙井滋味的核心,正是将味觉体验转化为诗意的时光感受。龙井的品饮讲究“啜饮”——小口吸入茶汤,让茶汤与口腔充分接触。第一口是清冽的“鲜”(氨基酸主导),如春雨初歇的清新;随后是淡淡的“甘”(茶多酚与氨基酸的平衡),在舌尖回甘;尾韵带着一丝“醇”(可溶性糖类与矿物质),余味悠长。这种“淡中藏真味”的特点,不同于浓茶的强烈刺激,恰如“春晓”的含蓄与生机。

“春晓”既是对龙井采摘时节(明前、雨前)的呼应,更是对味觉的诗意转化。龙井的鲜爽,如同一口饮下西湖早春的气息:风篁岭的晨雾、龙泓泉的清露、茶树初萌的嫩香,都浓缩在这一啜之中。清代茶人陆次之曾形容龙井“啜之淡然,似乎无味,饮过后,觉有一种太和之气,弥沦于齿颊之间”,正是“春晓”意境的最好注解——平淡中藏着自然的馈赠。

“万象空明”将品饮体验升华至精神层面,揭示中国人“以茶修身”的深层追求。龙井香气清雅(无浓烈香氛),滋味淡而不寡,饮后口腔清爽,浊气尽散,仿佛置身西湖山水间,杂念消解,“万象”(世间纷扰)皆变得“空明”(澄澈明朗)。这种感受源于茶的“涤烦”功效——咖啡因温和提神,茶碱清除口腔油腻,更重要的是,品茶时的专注与沉静,让人暂时脱离浮躁,回归内心的平静。

“空明”二字暗合道家“清静无为”与儒家“中庸之道”:茶不张扬、不浓烈,却在平淡中蕴含生机,正如人生“绚烂之极归于平淡”。曾国藩曾言“茶能养静气”,龙井的“万象空明”正是这种“静气”的体现——通过一啜茶汤,实现“物我两忘”的境界,让身心与自然相融。这也正是龙井能成为“国茶”的深层原因:它不仅是饮品,更是中国人“天人合一”生活哲学的载体。

经“素手焙霜”的锻造,借“青瓷泻玉”的呈现,在“一啜春晓”的味觉中,最终抵达“万象空明”的精神境界。正如茶人所说:“龙井的终极魅力,不在形色,而在那一口鲜爽之后,让人心境澄明的力量。”

“香沁兰蕙,味澹太清。西子烟波,尽入瓯心” 。

从香气的清雅到滋味的空灵,从山水的意境到心灵的共鸣,将西湖龙井的“形、香、味、韵”与人文情怀熔于一炉,尽显“一杯龙井藏山水,半盏清茗悟乾坤”的茶道精髓。

“香沁兰蕙”精准捕捉龙井香气的独特气质,将无形的芬芳转化为可感的诗意。“沁”字写出龙井香气的特点——清雅持久,而非浓烈刺鼻。干茶时是淡淡的板栗香或豆香;冲泡后,香气随热气缓缓释放,先是清新的草香(鲜叶自带),随后转为温润的兰花香(工艺激发),最后余韵带着山野的清气,如“沁入心脾”般弥漫在口鼻之间。这种“暗香浮动”的渗透感,正是龙井“香郁”的核心:不张扬,却能久久萦绕,所谓“一杯龙井满室香”,说的便是这份“沁”的力量。

“兰蕙”是香草的代称,象征高洁清雅,古人常用“兰蕙之香”形容君子之风。龙井的香气被比作“兰蕙”,既指其香型接近幽兰(尤其是狮峰龙井,兰香尤为明显),更暗合中国人对茶“雅”的追求。不同于花香型茶的馥郁,龙井的兰蕙香带着“草木清气”,是山场与工艺共同的馈赠:风篁岭的云雾滋养让香气更纯净,手工炒青的火候让香气更温润,最终成就这份“君子之香”。

“味澹太清”道尽龙井滋味的哲学,将味觉体验升华为对“淡中藏真”的领悟。“澹”即“淡”,是龙井滋味的核心标签——入口没有强烈的苦涩或甜腻,而是清冽的鲜爽,随后有淡淡的回甘,尾韵干净利落,如“山间清泉”般自然。这种“淡”并非寡淡,而是“大味至淡”:氨基酸带来的鲜、可溶性糖类带来的甘、微量矿物质带来的醇,在口中达成微妙平衡,需细品方能察觉层次。正如明代茶人张源所言“茶者,水之神;水者,茶之体。非真水莫显其神,非精茶曷窥其体”,龙井的“澹”正是对“真味”的坚守。

“太清”原指天空,形容龙井滋味如“清天之气”般纯净无杂。这既源于原料的鲜嫩(“云腴初萌”),也得益于工艺的纯粹,更依赖水质的清冽(“龙泓已澄”)。饮后口腔无黏腻感,唯有清爽通透,仿佛被“太清之气”涤荡过,身心都变得轻盈。这种“净”的滋味,恰是绿茶“清和”本性的体现,也暗合中国人“以茶养廉”的价值观——淡能明心,净可修身。

“西子烟波”将茶与景相连,揭示龙井“生于山水、归于山水”的本质。“西子”即西湖,是龙井生长的“母亲”——西湖的水汽调节湿度,群山的怀抱阻挡寒风,土壤的矿物质滋养根系,甚至湖畔的人文历史(苏轼、乾隆等文人印记)都融入了茶的气质。龙井的香气里有西湖的晨雾,滋味里有西湖的清泉,形态里有西湖的灵秀,所谓“一方水土养一方茶”,“西子”二字让龙井超越了饮品的范畴,成为西湖文化的载体。

“烟波”指西湖水汽氤氲的美景,也暗喻龙井的“山场韵”——不同山场的龙井带着不同的“烟波”气质:狮峰龙井如“狮峰云雾”,兰香中带岩骨;梅家坞龙井如“溪涧流烟”,鲜爽中带清甜;龙井村龙井如“湖岸晨烟”,醇和中带清雅。品龙井时,闭目细品,仿佛能透过茶汤看到风篁岭的云雾、西湖的波光,“烟波”的意境让味觉体验更添一层山水之趣。

“尽入瓯心”将品饮的境界归于一,完成“茶、景、人”的精神交融。“瓯”指茶杯,也指“心”。龙井的香气(兰蕙)、滋味(太清)、意境(烟波),最终都浓缩在这一杯茶中,饮下时,仿佛整个西湖的山水灵气、千年的文化底蕴都“尽入”心间。这种“入”不是物理的进入,而是精神的共鸣——烦恼被茶汤涤荡,心灵被山水滋养,达到“物我两忘”的境界。

“尽入瓯心”藏着中国人“以茶悟道”的智慧:茶的“澹”对应人生的“不争”,茶的“清”对应内心的“澄明”,茶的“山水韵”对应对自然的敬畏。曾国藩曾说“每日饮茶,可涤尘心”,龙井的“尽入瓯心”正是这种“涤尘”的过程——通过一杯茶,让身心回归本真,与自然、与传统达成和解。

西湖龙井的魅力,不仅在于“色绿、香郁、味甘、形美”的外在,更在于那一口茶汤里藏着的山水魂、文化根与平常心。所谓“一茶一世界,一瓯一乾坤”,正是“香沁兰蕙,味澹太清。西子烟波,尽入瓯心”的意境。

好,到这里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上一篇:铸造铝合金期货上市首日涨超5% 期现价差出现多头安全边际
下一篇:豆包AI大模型常用指令100个,建议收藏,文末有必读技巧
TOP